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第一次做凉皮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第一次做凉皮】

寒假,因为疫情被长时间宅在家,我闲来无事只好在网上闲游,突然在网上看到做凉皮的方法!我们一家都对凉皮情有独钟,我高兴万分在家里翻箱倒柜,按照网上找到的方法学做凉皮。

首先,是准备食材。面粉、淀粉、盐、黄瓜这些是主要食材。我找到装面粉的袋子,然后拿出一个较大的碗,放入白白的面,再加入淀粉,放入水搅拌均匀。第一次做对量掌握得不到位,水被我放多了,于是我又加入了一些面粉。面粉的搅拌,虽然网上说得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我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最好“不要有小疙瘩”,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其次,就是制作凉皮了!在铁锅里把水烧开;准备两个铁皮盘子换着用;拿刷子薄薄的刷上一层花生油,预防粘锅;用勺子舀好搅匀的面汁放入盘子里,轻轻涮开,只需要盖过盘底就好;把有面汁的盘子放入锅内盖上盖子蒸两分钟;两分钟后端出,放入事先准备的凉水中;同时把另一个盘子放入锅内蒸。等凉过两分钟后,就能从盘子底撕下一张晶莹剔透Q弹的凉皮了。

最后,就是拌作料了。从冰箱里取出一条黄瓜切成细丝,把炼熟的黄豆油、黄瓜丝儿中倒入酱油、醋、和剥好切碎的大蒜、少许盐、味精、芝麻酱均匀搅拌,最好在把凉皮卷起来切成一小段的,这样俺的美味凉皮就做成了!我已经垂涎三尺了!

这就是有名的陕西凉皮,真的太美味了!同学们你们也想尝尝我的凉皮吗?

【篇二:第一次做凉皮】

晶莹、通透、白嫩的色彩配上葱花的青翠欲滴与辣椒的火红娇艳,便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陕西名菜——凉皮。它入口即化,细腻的口感中不失韧性,是陕西独特地域所产的佳肴,同时也具有着能让漂泊在外之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得到缓释、感到真切温暖的魔力。

陕西西安是我的家乡。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典故,养成了陕西人粗犷豪放、老实憨厚的性格。小时候的我常常跟着妈妈去小胡同里的那家开店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饭馆要上一份凉皮。做凉皮的师傅手艺实在让人惊叹,据说有祖上传下来的秘方。一锅的绿豆粉被师傅搅来搅去,转眼间便变了个模样。凝固了的绿豆粉如同一块透澈的琥珀一般嵌在锅上,亮晶晶的,煞是好看。过了不知多久,师傅娴熟的将“琥珀”划开,再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凉皮便初具雏形。最后一招是装盘,只见凉皮在师傅的摆弄下姿态万千。淋上一点儿辣椒油,撒上一把葱花和捣碎了的花生米,伴随着服务员高昂的一声“凉皮来咯!”,那种混合着辣椒油与花生米的独特香气顿时蔓延至每个角落。每当这时,便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妈妈总要在我吃之前先让花生米、辣椒油等充分混合,才笑眯眯的看着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凉皮滑溜溜的下了肚,那种清爽又鲜香的独特味道充斥在嘴巴里,后味十足。一顿饱餐,口齿间仍有余香,凉皮那独特的细腻触感直至我的心扉。这是家的味道,是我童年丰富的一笔,是我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

现在的我随父母居住在湛江。南方与北方,气候、人文、等大有差异。尤其是饮食,北方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则大多数把稻谷当做主食。虽说是习惯了这边的米饭和汤,但还是忍不住去怀念曾经的凉皮与面筋。母亲的厨艺见长,每逢周末,家里便会有“大餐”出现,自制凉皮和油泼面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父母一个爱好:每走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下意识的看看有没有卖凉皮的饭店,然后不自觉地与家乡的作比较。记忆犹新的是,只有那一次父母在吃凉皮时,眼眶湿润了,或许是与家乡朴素的感觉相称,他们俩人一句话也没说出来。看着他们两鬓的微微泛白的发,我的心里一酸。或许这才是家的味道吧,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慰藉,是我们对家乡的精神寄托。

凉皮,一道蕴含陕西文化的菜,一道有着丰富乡情的温暖佳肴,一道可以轻易打动人的味觉乃至心灵的美食。凉皮,我儿时梦中的味道……

【篇三:第一次做凉皮】

凉皮是陕西省著名的小吃,只要你吃上一口。就马上会抢着再来一份。

凉皮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来品尝,是因为它的看相很好,一条条白色的面皮放在碗里,面皮上放有青色的黄瓜丝、嚼劲十足的面筋,再加上一层辣得能让人流眼泪的红油,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凉皮虽然美味,但是是非常难做的。将面粉放入盆里,加水,把面粉搓成一个面团,每隔5分钟揉一次,揉三次后给面团醒面。过后,加入大量的水,把面团搓成浆备用。把搓浆时剩下的面团放进蒸笼,蒸好后就变成面筋了。既然有面筋了。那么面皮呢?开火将锅内的水煮沸,放模具入锅,把刚刚搓好的浆放入模具,带皮蒸熟就可以取出。

凉皮虽然难做,但它确实非常可口美味。我来到卖凉皮的小摊,只见老板把面皮切成条状,放入搅拌的碗里,加入陈醋、酱油、芝麻酱等配料。我爱吃辣,放了一大勺红油进去。我闻了闻凉皮的味道,哇!那酸辣味扑鼻而来,把我五脏六腑里的“馋嘴猫”们都勾引住了,个个都闹哄哄地抢着说:“我要吃!我要吃!”我口水直流,拿起筷子就是埋头苦干。忽然,一股辣味直射到我的舌头上,我细细品味它的味道,慢慢咀嚼着条状的面皮,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凉皮实在是美味,如果你去到陕西,一定要好好品尝润滑可口的凉皮。

【篇四:第一次做凉皮】

听说,凉皮又有的卖了。自从去年夏天后,凉皮就从学校食堂的菜单上消失了。

记得初一,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都是我们期待的,在课上好好发言,夸老师几句,可以提前下课,那时候,最早提前十分钟呢,我们在座位上躁动不安,那个班提前五分钟放了,那个班也放了……离下课只有三分钟了,没望了。

所有人是侧着身子穿过桌椅挤出教室的,地板传来奔跑的声音。到了食堂,急吼吼地招呼同学——去排队,去占座位。那时候吃饭,真是一项体力活。

记不清凉皮是几块一碗了,大概六块或八块,一碗分量很足,里面的醋稻没过凉皮,用筷子夹起一根,看着醋顺着它就要滴下来,一口吞,凉皮凉皮,真的是凉的,可解暑了。排队半天才买到的凉皮,一小条一小条地被我们瓜分着,“周末去哪浪呀?”“不知道呢,哎,下周三放学早,去我家吗?”聊着聊着,凉皮似乎吃完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看一眼钟,离午自习还早呢,又都舔了舔嘴唇,有些意犹未尽的望着那个碗,里面还有凉皮的蘸料,大部分是醋,几个人分别尝了一口,有趣,酸得很。

哪天哪个朋友心情好了,就会大方地给我们尝些凉皮,大概他们天天心情都好,那个夏天都是在“蹭凉皮”中度过的,“蹭凉皮”讲原则,不蹭多,蹭完就走,(再蹭不难嘛)至于走到哪儿去,逛校园,午自习前回班就行了。

……

大课间后,我端着五块一碗的凉皮,哭笑不得地走向同学,说是碗,其实是拿装臭豆腐的小盒子装的,凉皮不知道为什么被踩的碎碎的,堆得跟小山一样,上面还有大蒜。太细了,筷子夹不起的凉皮,最后是我用牙签挑起来吃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初一的酸爽、凉快。

第五节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堆知识点,没有人催老师下课,都在记笔记。

下课铃响了,除了几个立志要买难排的馄钝的人,我们三五成群,有些疲惫地走向食堂,有的人手上拿着习题,还有人待在教室,不吃饭了,赶作业。

点了几个小菜,找了个位置坐下,“生物复习了吗?”“还有一点,不是光考数学吗?我昨天晚上先复习的数学。”

不知道那种大碗的凉皮会不会再卖了呢?我颇怀念那凉皮,更怀念初一。

【篇五:第一次做凉皮】

说起夏天的美食,凉皮在我心中绝对排第一位。“凉皮”,顾名思义,凉凉的粉条,它可是夏日解暑的“必备良品”哦!

作为知名的传统美食之一,凉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朝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薛守信根据历史传说试着做凉皮,一举成功,生意十分红火。乡邻们都纷纷效仿,凉皮就此流传开了,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人们舌尖上无法割舍的美味。

凉皮的故乡——西安,这里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凉皮小铺。信步走进一家小铺,点一碗凉皮,很快,你便可以享受这份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长条状的凉皮乳白乳白的,颜色就像纯牛奶一样,上面还浇了鲜红的辣汁,洒上了翠绿的香菜,色彩明丽。闻一闻,啊!香菜的独特味道和沁人的秘制麻酱味结合在一起,让人瞬间就有了食欲。夹起一根凉皮,晶莹剔透的凉皮上裹满了辣汁,“嘀嗒,嘀嗒”地往下掉,送到嘴里,辣汁与麻酱的味道立马充盈了你的口腔,配上劲道Q弹的凉皮,一种妙不可言的味道就炸裂开来,让你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简直吃到停不下来。炎炎夏日,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来一碗冰爽鲜香的凉皮,那种幸福,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呢!

凉皮不仅美味,还有“四大名旦”之一的美称呢!“四大名旦”原来是对戏曲的著名旦角的美称,用在凉皮上,意思就是凉皮里最有名的四种凉皮:秦镇凉皮、汉中米皮、麻酱酿皮、岐山擀面皮。这四种凉皮各有风味,不可不尝。

此时的你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了呀?那赶紧去尝一尝吧!

【篇六:第一次做凉皮】

今天中午,妈妈对我说:"天气太热了,我不想烧饭,我们叫外卖回来吃,好不好?"我说:"好,好,好!"妈妈又问我:"我们买什么吃呢?"我犹豫了一下。突然,妈妈说:"我听義君妈妈说,有一家凉皮味道不错,要不我们买两份回来吃,怎么样?"我说:"好啊!"

于是,妈妈向朱義君妈妈要了那家凉皮店老板娘的微信,给他发信息,说要两份凉皮,一份辣的,一份不辣的。

接下来,我们就在家等待着凉皮的到来。大约过了十分钟左右,门外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敲门声。妈妈说,肯定是送凉皮的人来了。她赶紧去开门,一看,果真是送凉皮的大哥哥来了。妈妈接过大哥哥手上拎着的两份凉皮,说了一声谢谢,他说不用谢,就离开了。

妈妈把两份凉皮放在桌子上,递给了我一份辣的。我打开凉皮包装盒盖子一看,哇,好有食欲感!原来凉皮是由紫甘蓝、黄瓜、绿豆芽,面巾、香菜等菜料,再加上美味的汤汁拌成的。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囗。哇,真好吃,太美味了!我就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边吃边对妈妈说:“好吃,好吃,味道的确不错,就是有点太辣。”辣得我把一瓶矿泉水都喝完了。最后,我的一份因为太辣没吃完,妈妈的一份全吃光了。

我们喜欢吃这家店里的凉皮,下次我们还要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