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读《父与子》有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读《父与子》有感】

在这个月里,我读了一本幽默的书,名字叫做《父与子》,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对父子。这位爸爸体型胖胖的,是一个秃头;儿子虽然没有什么特长,但是却有着调皮、可爱的性格。在这一对父子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诙谐,使人一看就会捧腹大笑。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字,但是,却让你一看就会明白。因为漫画是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修饰的,他还是很通俗易懂的,你一看就会明白的,一看就深深地爱上它的。

这本书里有一幅画面最让我啼笑皆非的。

故事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一天,妈妈做好饭菜准备叫儿子吃饭,可儿子却突然不见了,于是,就叫想要急着吃饭的爸爸,把正在书房里看书的儿子去叫过来。爸爸把儿子叫到了餐桌上,可是自己却不见了。儿子又走到书房,定睛一看,原来爸爸正带着眼镜,有模有样地在看书呢!儿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在说:“你叫我去吃饭,自己却在这儿看书!”看到这一幅画面之后,肚子都笑疼了。

在生活里,我和爸爸也是很有趣的。记得有一次,老爸带我去钓鱼,我就突然说要和爸爸来一场钓鱼比赛,爸爸欣然答应了。

这不用比就知道,我一个不经常钓鱼的人,倘若和一个有空就去钓鱼的专业选手比赛,结果肯定是很明显的。如果是一般人的话,看到对手那么厉害,肯定就放弃了。可我就是要来一场比赛,因为我已经想好了对策,怎样才能让这场比赛轻松获胜。我神气洋洋地对爸爸说:“爸爸,你就等着输吧!”说完,还撸了一下自己的头发。

钓鱼比赛正式开始了。爸爸正安静地坐着,鱼竿拿着稳稳地,等待着鱼儿上钩。而我却悠闲地在一边淡定地吃着东西,时不时地往两边看。

一条大鱼往爸爸那边游去了,我立马站了起来,往旁边拿了一大把石头,向爸爸那边扔去。那一条大鱼一惊,往我这边游来了。这样,比赛我就轻松获胜了。

漫画里的父与子和生活中的父与女,实在让人趣意纵生。好多天,《父与子》这一本书,令我爱不释手,看着看着,总是会久久地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之中……

《父与子》,这本让我欢喜让我难忘的书,不愧是一部广为传阅,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

【篇二:读《父与子》有感】

我看了《父与子》之后,有很多的感想想要一吐而出。

《父与子》是德国的埃•奥•卜劳恩1934年创作出的书,画的一般,可是我很喜欢它的内容,因为他写的内容简洁、有趣。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篇章是《好的榜样》,讲的是:儿子蛀牙了,父亲只好陪儿子去看牙医,可是,儿子害怕治疗蛀牙,很胆小。于是,父亲便想给儿子做个榜样,让儿子看看补牙其实是没什么好怕的。可是,医生恰巧看到了父亲有很多的蛀牙,便说想要帮他先治疗蛀牙,结果父亲自己竟然也被吓跑了,不但这个榜样没有当成,反而在自己的儿子面前丢了脸。

看了这篇故事,我想:一个父亲,在孩子面前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太胆小是不对的,而且父亲都比儿子大20多岁了,竟然会跟儿子一样,屈服于一个小小的蛀牙治疗,身为父亲,不应该见到问题就逃脱。而儿子也不应该那么胆小,不然,长大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记得前不久我也蛀牙过,可是,由于我蛀的那颗牙的虫洞很大,所以如果补起来的话会非常的痛,有可能会打麻醉药,而在补牙的途中,牙医不停地问我,需要不需要打麻醉药,可是,如果打麻醉药就会伤害牙的神经,不利于新牙的生长。我想了又想,为了我的健康,要坚持住,不能打麻醉药。最终我还是坚持住了,并没有打麻醉药,我觉得我比《父与子》里面的那个儿子要勇敢,因为他连补蛀牙都不敢补。

【篇三:读《父与子》有感】

这几天,我看了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漫画,虽然没有文字的描述,但那一幅幅小巧精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画面,幽默而又生动,温馨而又感人,令多少人忍俊不禁,令多少人感慨万分,令多少人深思动容。

我喜欢那个儿子的调皮、机灵、天真无邪,喜欢爸爸的开朗、宽容、充满童趣。尤其是爸爸能用慧眼,发现小孩的闪光点,善于利用孩子的思维解决大人的实际问题,是多么值得敬佩。

在《汽车出了故障》一篇中,父亲带着儿子去兜风。没开多久,老爷车出了故障。父亲急忙下车,一看,原来是发动机坏了。他东修修,西修修,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儿子再也等不及了。突然,他猛地跳下车,飞速跑回家。当他踩着滑板车一闪而过时,父亲茅塞顿开,也学着儿子一样,一只脚用力地蹬着地,老爷车竟飞奔起来。呵呵,多有趣的画面呀!作者虽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遇到困难,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大人的问题,可能就会比较简单、快捷、方便!

前不久,我在《意林》中读过一篇文章:一位家长让孩子拖地。由于地脏,又不想弯腰,那个孩子别出心裁地拿出玩具遥控车,在车头绑上一块抹布。他轻松地按着按钮,指挥着汽车工作。这是多么惊人的想法呀!原是一件要把人累得腰酸背痛的“苦力活”,在这个孩子的创意中,竟是如此的轻松,如此的惬意!看来,我们不必要把事情看得太复杂,只要换一种思考方式,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有一次,我们去上海看病。乘坐10号线地铁的时候,竟然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乘了几站,我已是腿脚麻木,头昏呼呼的。我看了看爸爸,无意间目光落在他的右手上。啊,拉杆箱!又方又硬的拉杆箱,不正是一个绝好的“座位”吗?我如获至宝,立刻从爸爸的手中接过拉杆箱,坐了下来,顿时浑身轻松,似乎觉得腿不麻了,也不累了。爸爸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你真会动脑筋,不错!”

瞧,稍稍换一下思考方式,就变得又方便又完美。如果你遇到了复杂的问题,那你也可以试着用儿童的思维来解决吧,说不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万事都简单了,都如你所愿了呢!

【篇四:读《父与子》有感】

有一本书叫《父与子》,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作者名叫埃·奥·卜劳恩,此书记载着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接下来,让我来向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晚上,母亲做了一桌热气腾腾,芬芳扑鼻的晚餐,等待着父子俩归来。“叮咚—”一阵门铃声传来了,母亲急忙跑过去开门,这时两父子回家了,儿子开心地捧着一本漫画书,名叫《三毛流浪记》。爸爸看到桌上的饭菜后,嘴里口水不停地冒了出来,一边对坐在身旁的妻子说:“啊!你做的好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吃了!”一边动起筷子准备夹起一快肉。“住手!”母亲大声指责父亲:“孩子还没上桌呢!”“哦!”父亲放下筷子,垂下头,摸摸正在“咕咕”叫的肚子。等了好一会儿,母亲对父亲说:“去叫叫儿子吧!别让他饿了肚子。”说完,父亲慢悠悠地起身了,他走进儿子房间,见儿子正在看刚才他给儿子买的那本《三毛流浪记》,儿子看地津津有味,无论父亲怎么叫,他也注视着书。“吃饭了!”父亲在儿子耳边呼唤着。儿子回过神来,摇晃着脑袋对父亲说:“哦!我知道了。”他站起身,向餐厅走去。父亲拿起书看了一下,也觉得十分有趣,便情不自禁地埋头看了起来。儿子坐在座位上,乖乖得等着父亲出来,他一会儿摇着腿,一会儿摸摸头,好像在想着什么。突然,他起身对母亲说:“妈妈,我去找找爸爸!”母亲指着儿子的房间说:“快去!你的爸爸也太不懂事了。”儿子皱着眉头,来到房间里,生气地对父亲说:“爸爸!你果然在看我的书,快陪我去吃饭。”父亲眨巴着眼睛,说:“走吧!我也饿了。呵呵!”接着又补充道:“可是,这书真的太好看了,我都被它吸引住了!”父子俩人聊着书的内容,再次走向餐厅,餐厅里原本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已变成冰冰凉了,不过三人在一起吃得还是那么香,有说有笑的。

这就是《父与子》的有趣故事之一,这本书尽管没有一个字,因为这是一本漫画书,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你也找来读读吧!

【篇五:读《父与子》有感】

“这道题怎么写呀?”儿子伤心地问,“儿子,你真的不会?”

“是啊!呜呜呜……”儿子伤心地哭了。

“儿子别哭,让我来帮你写吧。”父亲和蔼地说。

“爸爸最好了。”儿子高兴地都蹦了起来。

“喔喔喔。”儿子起床了,他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上学了。老师略显严肃地说:“还不快点把作业收上来!”同学们立马把作业交给老师,“这……这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糟糕的家庭作业。”儿子一眼就看出这是自己的作业,下课后,儿子向老师坦白,这作业是爸爸写得,老师没批评儿子,但是他提出要去做家访。放学后,儿了带老师来到了家里,老师拿了一个凳子,让爸爸趴在上面,伸出手来朝爸爸拍去,“让你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吧!”

读了这篇故事,让我感悟很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句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呀!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拿起手中的书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浪费这大好光阴!

【篇六:读《父与子》有感】

四月——书香之月,大街小巷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书香之气。在这个神圣的月份中,我有幸拜读了外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著作《父与子》。

《父与子》描写父辈与子辈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批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表现得比较温和,希望能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但是却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狭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触。深深地被文中的激进分子巴扎罗夫的思想言论所钦佩,但又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我觉得,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你看,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可这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是行动的巨人,在抨击贵族泛泛空谈的同时,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他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

这就是巴扎罗夫,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最终却在爱情挫折的面前止步了。作家屠格涅夫让他的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挫折后一味地消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死亡。昔日那位在贵族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而英雄垂暮。

让我在无比惋惜之中深深折服于作家构思的真实、真情和真性。任何人都逃不开感情带来的酸甜苦辣。英雄不也是人吗?他更有着炙热的儿女情长。书中让我看到了“人无完人”这一面,再刚强的人,也总会有弱点——而巴扎罗夫的弱点,就是情感。

书的结局中,巴扎罗夫死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英雄”。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我觉得他们俩都是英雄,都是缔造、捕捉新时代降临的奋勇开拓者。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源已在我心中沸腾起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