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苏轼在我心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苏轼在我心】

风飘飘,水殇殇,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着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上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些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铸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铸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铸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

他的名字响彻在赤壁的天空中,响彻在赤壁人的心坎上。同样也响彻在我的心中,轼在我心!

【篇二:苏轼在我心】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挽联

长期以来,我认为自己都是一个很喜欢诗歌的人,曾被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所折服;也曾被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从容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所惊叹。几番思索,几度回首,几回感怀,反复品读,最终我却选择了他——苏轼,我最喜欢的诗人。

千年来,人们都为你的豁达乐观所津津乐道,可我却品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我相信你是有苦的,不然你何会发出“何时长向何时圆”的感叹呢?你想“乘风归去”逃避这已不再清明的官场,无奈“高处不胜寒”,现实击碎了理想,你终究还是得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我相信你是有怨的,你报怨命运的曲折,在流放期间,昔日故友因避嫌敬而远之,往日的门庭若市化为门可罗雀,你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虽不拟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般直白,但你在黄州发出“世间一场大梦,人间多度秋凉,酒贱常悉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让我还是感受到了。

我相信你是有恨的,你的才华锋芒刺疼了当时的小人庸才,他们疯狂的诽谤使你遭受的乌台诗案,让你仕途坎坷,你恨“长恨此身非我有”,你恨“夜来幽梦忽还乡”。

我相信你也是有乐的,在你一贬再贬之后,仍不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一笠烟雨任平生”的乐观。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感到人生悲剧色彩较多。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苏轼,性格方正,眼里容不下沙子。在政治上,你是一个温和的改革派,不像王安石那样激进,也不似司马光那样保守,故备受排挤,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澹州,直至大赫才得北归常州,经历如此变故,你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从《江城子密州出猎》到《念娇奴赤壁怀古》,虽然历经坎坷,但你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屈服,不失伟大诗人的傲骨,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记承天封闭寺夜游》等名篇,你的《黄州寒食诗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荣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且去且留,卧看天空云卷云舒,淡泊而睿智深隧,宁静而致远,这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请允许我借用你诗歌里的平平仄仄,灵魂的丝丝缕缕感受你的内心情感,你以“大江东去”的澎湃洗刷心中的积郁,你以“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射下愁怨,你以“乘风归去”的空灵超然于浊世。

一分痛苦,二分落寂,三分哲理,四分豪迈,这就是我品到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篇三:苏轼在我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曾经的曾经有多少前人无法和想念的人相见,只能向月光诉说那肝肠寸断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那千般离愁,万种相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夜,难眠;心,郁结;神,恍惚。

中秋佳节,月圆人圆,本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日子——我们和家人相聚、饮酒、聊天、赏月。所有人都笑靥如花,喜气洋洋,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好不热闹。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人——月下孤影伤离愁,独上高楼,独上高楼,把酒嗔说好个秋。世间落寞孤寂之情怕是尽在此处!

忽闻得“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略带些忧伤的声音飘入我耳内,使得我的心灵受到涤荡。我浅笑,爬上了屋顶。

月光下,苏轼举杯对月,似是诉说着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我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此时,月,很圆,很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苏轼蓦然回首,微有惊讶。“是你?”我点头,坐在他身边,“想念子由了?”苏轼淡淡的“嗯”了一声。“是啊,中秋佳节,人人都可以团圆。唯独我,只能在千里之外向月亮诉说着对子由无尽的想念。”苏轼的思绪似是飘向了远方,我想,那定是千里之外,他和子由共同成长的乐土。

我呡了一小口酒,“这明月如何?”苏轼回神,“明月虽美,给人一种静谧感和朦胧感。只是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一轮明月。”“你是否想到月亮上住一住?”苏轼摇头。我甚是不解。“为何?”“宫殿虽华美、富丽,只是你高高在上,抵御不住的寒风肆意向你涌来,令你无从招架,高处不胜寒。”

我轻轻一笑,“今夜这月光定会透过窗户照在不眠人身上,我想,这月亮对人们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只是它为什么一定要在人们分离之时月圆呢?”我故意问道苏轼。

“自古以来,人就有分离团圆之时,这月亮也并非都是圆月,它也有阴晴圆缺之时,想要一直和亲人团圆,想要这天空中永远都是一轮圆月,这样的事情在古代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在当下呢?”苏轼望着天上的明月,颇有感慨,略微惆怅的说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色如水倾泻,也有着婵娟为我们互传心里的祝福,不是很美好吗?”苏轼侧过脸,略有所悟的看着我,但笑不语。片刻之后,他开口道“我只愿子由可以平平安安啊,健健康康。这样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却仍旧可以共赏这月下美景。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当即,苏轼书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并留下千古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是后人所不知道的是,那里面除了包含他对子由美好的祝愿外,还有他那无处诉说却又肝肠寸断的思念。

多年之后,我仍旧记得苏轼的那句话,“我只愿子由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样,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却仍旧可以共赏这月下美景,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篇四:苏轼在我心】

提起宋朝,我会想起许许多多的事。虽然它没有夏朝历史悠久,没有唐朝繁荣昌盛,但是在古代历史上也是一颗永不衰落的明星。因为“词”这一新的文体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提到“诗,词”便不难想起宋朝伟大的诗人——苏轼。

提起苏轼,可能每个人都会想到他那朗朗上口的诗词。比如站在长江的岸上,我们会吟诵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不能与家人见面的时候,我们会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也会吟诵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安慰自己。而我对苏轼的了解还是在小时候。

第一次认识苏轼是在小时候。那是爷爷总是教我念一些诗词,读熟了以后再背下来。我接触到苏轼也只是因为背诗的时候要加上作者的名字,所以在背他的《题西林壁》时,自然而然就背成了“《题西林壁》苏轼”然后背完全诗。我觉得苏轼不如李白或者是杜甫,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吧。

上了小学,自然会学一些古诗。但大都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几乎没有苏轼的。而且第一次学习他的诗也是在四、五年级,名字还是那首《题西林壁》。诗虽然只有二十几个字,内容也很简单,而且还很平常,但老师却说:“这首诗虽然短,但每一句都揭示了一个道理。”仔细品读一下的确如此。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这同一首诗,改变了我对苏轼的看法,一个能把诗写得优美而且富有哲理的人,他的一生一定不平凡。这就是我对苏轼的了解。

上了初中,边便很少学苏轼的诗了,大都是词。读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了解了苏轼与朋友赏月散步时的闲适的心情;读了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我懂得了珍惜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了解了关于苏轼的点点滴滴,比如“乌台诗案”和“他人生的三起三落”等。我渐渐明白,苏轼是一个豪放派诗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别人被贬官时总是唉声叹气,但苏轼却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方式对待。乐观、积极向上——我想着这可能就是我从苏轼身上学到的。

也许苏轼的一生是崎岖不平的,但他会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闪烁在历史的天空。这便是我对苏轼的了解。

【篇五:苏轼在我心】

中秋节这天,儿子要去学二胡。从冰箱拿出一大块羊肉和一条鳕鱼,再提上昨天从山里买的小米,送回老家后,我们便陪儿子去学二胡了。

婆婆打来电话,说四叔要回来过十五。我们便又去市场买了一只白条鸡和一条大鱼。

午饭吃的羊肉水饺。这羊肉可是有来历的,是老公他们几个从山里买的山羊,亲自参与宰杀的。呵呵,吃着放心啊!

下午,我们便早早动手忙活开了。乒乒乓乓,叮叮当当……傍晚时分,热气腾腾的饭菜便摆满了桌子,荤素搭配,色彩交映,让人挺有食欲的。

刚要举杯相庆,儿子却又溜出正屋,乐癫癫地端出了婆婆拌的咸菜,绿绿的芫荽,黄黄的胡萝卜,红红的辣椒,卖相挺不错的。公公皱眉:“这孩子,大十五的,吃什么咸菜?”我忙打圆场,“没事,挺好吃的,放桌上吧,我再把月饼摆上一盘,不就十全十美了吗?”

阖家团坐,推杯换盏,品佳肴,尝月饼,其乐融融。

收拾好碗筷,我们走出院子,月亮才刚刚升起。

走进一条街巷,狭长,幽深;橘色的月亮高与墙平,挂在巷子的尽头;近处,墙边斜挑着几朵淡黄的丝瓜花,恬静安适;颇有几分中国写意画的意境。

我忙掏出手机,还没打开,儿子便叨叨开了:“我老妈又诗意大发了!老爸,快走快走,别耽误她照相!”“咔嚓”,“ 咔嚓” ,画面便定格在了手机里: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背影,头顶是那轮橘色的圆月,背景是那幽深恬静的街巷,很是入画的一景。

走出街巷,便是旷野,潮湿清冽的寒气扑面而来,混着些淡淡的庄稼味儿。玉米秸攒在一块儿,一堆堆的堆放在玉米地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忽然跳入我的脑海,想那诗人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肯定会浮想联翩吧。只是,这“冷露无声湿庄稼”的意境,肯定会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吧。我被我的奇思妙想差点逗乐了。

发动起汽车,老公转头:“我带你们到龙马河公园去玩玩吧。” 儿子雀跃,我忙点头。

刚踏进公园,儿子便兴奋地拽着我转起了圈圈,转的我是头晕脑胀。我忙告饶,“儿子,暂停暂停,让老妈喘喘气儿。”儿子松手,转身一级级跳起台阶来,“这小子,整个属猴儿的,怪不得老公总是调侃他,粘上几根猴毛比猴子还精!”

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几棵新栽的古树枝丫寥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踏着清辉,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呵呵,看来真得减肥了,跳了几下,就气喘吁吁,幸亏不爱香水,否则真会香汗淋漓了。

老公还在忙着打电话,是给他们单位原先代过课现在已经考上编制的老师打的,听那口气,真不拿自个儿当外人,哎,这古道热肠啊,真对得起每个月那好几十块钱的话费啊。

“老爸老妈,咱们到对面去看看巨龙吧。”儿子建议。

穿过马路,到了对面。几位老人拿着马扎,听着广播,谈着时政……一派安闲自在的模样。

赏过巨龙,踏上拱桥,月色皎皎,弥漫于身畔的是高低错落,远近和谐的秋虫呢哝之声。这拱桥,今年春节刚过时,我们一家一起走过。记得小侄女雅宁还坐在上面拍过照呢,旋转的红裙子,娇憨的笑模样,清脆的叫喊声……真如昨日啊!只是时光荏苒啊,大半年已经过去了,雅宁,想姑姑姑父了吗?想哥哥了吗?老爸老妈,你们在忙啥呢?又出去遛弯了?想女儿外孙了吧?

忽觉鼻翼发胀眼睛酸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恍然明白唐朝王建月圆之夜的情怀:明明自己“秋思”最浓,却偏用委婉的语气问“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对月怀远的情思,真的是蕴藉深沉、思深情长啊!

“老爸老妈,快过来,这里很适合野餐!”儿子的声音再次打断了我的遐想。穿过蹊径,我们踏上一个方形的浮桥,浮桥凸出在河面,四围木质栏杆,脚底是条木铺就的桥面,有两个宽宽长长的凳子。明月朗照,枝条交映,秋虫呢哝,真的是一个静谧舒适的所在,看来,这几年的野外嬉戏没有白费,这小子还是颇有自己的见地的。

我们三人玩了会儿推手游戏,老公对儿子说:“背一首写月的诗吧。”儿子张口即来:“《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儿子清脆的声音在皎洁的月色下在高高低低时远时近的虫声中在弥散着野草白露之香的夜气里荡漾开去……

“骏骏,写写苏轼吧,写写苏轼的《水调歌头》。”老公的声音打散了儿子诵诗的回音。

“什么,写苏轼?”儿子稍显错愕的声音立即响起。

“对,写苏轼,你已经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过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也背过苏轼的很多词了,可以写一写了。”老公的声音难得的一本正经。

“怎么写呢?”稍稍沉默,儿子问道。

“问你妈妈吧,你妈厉害啊!”老公习惯性的略带调侃。

“好,儿子,就用第一人称写,就写一写苏轼的中秋赏月,写一写苏轼的乐观豁达!”我立即鼓励儿子。

“还得写一写苏轼的相思之苦啊——”儿子拉长了声音。

“为什么?”这回轮到我诧异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儿子吟道。

“对对对!”我忙连声应和道。

于是,就诞生了儿子的中秋征文——《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

呵呵,挺幸福的;真的,挺自豪地!

【篇六:苏轼在我心】

曾回味李清照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万千愁思;曾仰慕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自如……但我更欣赏苏轼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豁达。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感受到苏轼的洒脱乐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短小又精炼,构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包含其中,虽然有一丝贬谪的悲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我感受到苏轼的诗情画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告诉我诗可以与书画艺术融合。“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受和情境。

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我感受到苏轼的精深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对庐山的认识,更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多么富有理趣的苏轼啊!

读苏轼的《惠州一绝》,我感受到苏轼的豁达开朗。你看,他“日啖荔枝三百颗”,自得其乐,愿意“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四时春”的“罗浮山下”所倾吐的心声。他用甜美的荔枝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也不愿在官场上当行尸走肉。这是何等旷达的心情!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感受到苏轼的气势磅礴。你看,苏轼站在曾经是“千古风流人物”逐鹿的赤壁面前,大声高呼“大江东去”的豪迈,大声高唱“一时多少豪杰”的激昂。这都是他历经官场后的坦然,这都是他遭受打击的顿悟。他知道“人生如梦”,但如梦的人生也可以辉煌,人生虽辉煌而最终是一场梦,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他去珍惜。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苏轼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一颗闪亮的流星坠落。我思索,天地间到底有怎样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用旷达塑造了苏轼;又有怎样的一种强烈的气概,使苏轼冲破了人生窠臼?

苏轼,风雨一生,豪迈一生,豁达一生。沉睡千年的骸骨却有着存活万世的精神,他的名字不朽,他的精神不朽!

读点苏轼,你的灵魂会得以净化,你的思想会变得明朗,你的气质会变得高雅。苏轼,一位值得我永远去读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