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丛文库范文大全网!

此心安处是吾乡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风卷起叶子,把灵魂丢给四季,这是我终要回归的家乡。

——题记

初春·清晨

知是一年春又来,阳光透过玻璃,轻抚着我的脸颊,将我唤醒。起身打开窗子,便是一副莺歌燕舞的景象。玉带湖边晨练的人也比往日多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奔下楼去,一揽这春姑娘的芳华。扑面而来的风,温暖中夹杂着寒意,杨柳泛青,迎春报景,浮草间鱼儿不断跃起;一滴滴露珠,点绿了枯木,小草破土露出了头。冬日里一切平淡不觉出彩,春日亦稳重端庄也不傲慢。玉带湖在这小城里饰演者平凡而又不简单的角色:从人影稀松到接连不断,它依旧是那样朴素,似乎不知疲倦,演绎着四季不同之景。

夏至·午后

正需要一场瓢泼的雨,来冲洗这干燥的柏油马路。鸟儿都飞回了自己的巢,烦恼随雨水流到了山脚。我踏着一路泥土的芳香来到这里,空气中带着松树清香的味道。此时山雾缭绕如行至天外云际。你是否也来过令人胸臆顿开的韩王山?你是否感受过这韩山黛雨的秀丽?你是否也被这雄壮之势所震撼?望着脚下的清漳河水,缠缠绵绵穿流而过,隔岸山峰挺拔,山脚村庄多彩。间隙,对风叫喊也无妨,对水歌唱人自赏,对山呐喊隔岸响。天空很远,顺着山路下去,终点不明,是多么轻松和自由!

立秋·傍晚

立秋的画卷,平铺简单,橘色的暖阳升,雾气消散,不禁有寒意盘旋。我推开窗子满手回忆随风沙沙作响,风声映入慌乱的耳际,屋檐下邻居小孩在黄昏中奔跑。秋天的柿子一熟,够我们吃很久。此刻仿佛点燃一场支离破碎的童年美梦,看光阴散落下的满眼绯红,立秋的傍晚总是将我绕进过去里。绸缎似的云彩透露出充满活力的紫,这大不同夏日的傍晚,夕阳没有此时的熠熠生辉,亦没有此时的恋恋不舍。在这耀眼的瞬间,我仿佛成为天边的那刹火焰,惊鸿一般的短暂,却犹如夏花一样绚烂。我会将忧虑融化在夕阳里,任时光荏苒。

寒冬·午后

昨夜雪忽来,满山满树银花开。冷风肆意的吹,携带着凛冽的刺痛。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再看一眼;银装素裹,再看一眼;风吹过雪地,再看一眼。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满面雪景,来观赏这雪后壮美的梯田。小山如螺错落有致,大山如塔气势磅礴。不禁感叹新时代的“愚公”们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财富,为之震撼!雪后,阳光洒落在这一片荒芜的雪地上,一只只麻雀在寒风中觅食,在这一望空阔的天空上自由翱翔。我愿化作一只垂涎自由的鸟,在这如诗如画,如雕如塑的田间飞翔。午后,我不断追随着白茫茫的雪花,听冬天的梯田娓娓道来。唯美,此心安处是吾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篇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数年后老友相见,嘘寒问暖间询问友人的歌妓:“岭南的风土是否不好?”在当时人的眼中,岭南是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然而,歌妓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看似普通随意的回答震撼了苏大学士,也震撼了我的心灵。宁静致远,睿智豁达。“我内心安宁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体会到了那种“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安然。

有人曾说,人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只要有一颗淡定从容、宁静淡泊的心。不役于物,不困于人言,但求心安,就能够“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菜根谭》中说:“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若海,殊不知云百山看,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问,世亦不尘,海亦不若。”

而现实中,人往往是最不安分的动物,我们往往最渴望做的是用自己的脚步覆盖别人走过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别人口中的美丽。于是,有人在追逐中前行,但真正站在高处体会到的却只有“高处不胜寒”;有人收起一身锋芒,变得圆滑世故却丢失了本来的自己;闻说平平淡淡最可贵,有人便一生徘徊于地平线,最终却又感觉人生无趣悔不当初。

世上并不缺乏人云亦云的人,稀缺的是有主见,同流不合污,坚守自己的内心,睿智豁达的人。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在文革中几乎天天被批斗,但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用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下:“荷花真美。”走在生命的雨季,波澜不惊;坠入人生的低谷,吟一世清华。沈从文坚守内心,步履从容,如雪下苍松依然挺拔伟岸。

延参法师在《宽怀人生》中写道:“灵山迦叶拾花一笑,心与灵山咫尺天涯。”守着一颗心笑对人生纷扰,从从容容当是人生最美好的姿态。不感叹人世虚妄无常,不轻信人言的好与不好,无须纠结于位置的高于不高,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宁静,睿智坦然。正如弘一法师受“唾弃之辱”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繁花中采撷一缕清香,古木中洞察深邃,云海中漂浮一生洒脱。千年前的苏轼仍草履一双,淡定从容向我走来,嘴里依然吟唱着那首《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篇三:此心安处是吾乡】

也许有不少人会为谢邦鹏的就业选择感到遗憾,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他应该“处变不惊”。毕竟,既然选择了做自己热爱的事,即使在别人眼里多么微小不屑,我们这颗心也应淡然自适。

相较于其他清华学子或出国深造、或入科研院所、或进神圣大学执教,我更看重谢邦鹏沉入基层,一点一滴地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了解透析的初衷以及那份敢于投身微小、从平凡做起的那份挑战世俗的勇气。

可是,我们很多人做事却只想一步登天,占尽天下便宜。于是,哪个行业工种好,便冲破头往里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从而不惜放弃理想与初衷。今年,某省高考状元真心地热爱新闻传媒,渴望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可是,采访他的记者们都劝他放弃这个理想,极言这行当有多难云云。状元迟疑了,困惑了。看来,追名逐利是红尘男女难以摆脱的事情。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但又确实很好回答。难,是因为生活不等于理想,世俗的眼光与看法足以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我们尊重有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寻求安逸、赚钱、地位高的生活;但我更鼓励人们选择做自己所热爱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诗句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一条平坦宽阔,延伸无际;而我选择了另一条,人迹罕至、杂草丛生,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而鲁文-达里奥笔下的玫瑰,因受魔鬼的诱惑,一心想变得有用,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玫瑰花脱去了漂亮的外表变成了魔鬼诱惑的“有用”,却失去了作为玫瑰独一无二生存于世的价值。我们很难预测谢邦鹏的人生未来,但我们无权否认他当下的选择。

红尘男女,人生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吧,摆脱追名逐利的羁绊,愉快地选择人生之路,这样,一切就变得简单不过了。选择远方,就不要顾身后袭来的寒风冷雨;目标是地平线,就不要畏惧一路艰难险阻。做自己热爱的事,付出努力了,纵使他人眼中有不屑,纵使人言滚滚可畏,我们也不应有遗憾。这颗心也不必在将来的某一天忐忑地接受岁月和灵魂的拷问:你一生的热爱到哪去了?

“更重要的是,要有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因为你的心真正地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时说的这句话,令人深思。人世间可贵的不是金钱、地位、名誉,而是自己高贵的此心,吾心是否安宁。做自己热爱的事吧,不用太在意身外的什么,因为心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

【篇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时候总觉得能离开家是一件多么美好又激动的事情。离开家,离开了父母的唠叨,离开了作业试题,也离开了规矩束缚。那时候,总觉得外面的风景才是美好,总想着能出去走走看看,总想着能够自由高飞,腾翔天际。可后来,真的离开了家,才突然想念起父母的唠叨,想念家里可口的饭菜,甚至想念那盏总是为你亮着的灯,也是离开了家,才真的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酸楚。那时候才发现,只有家人都在身边才所谓“团圆”。

第一次没回家的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不能再烂俗的套路,却因只身在外而变得有了意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月亮。”“我们跟家里人看的应该是同一个月亮吧?”吃过晚饭,跟同伴去操场散步,看到夜空高挂的月亮,不禁出了神。伙伴看在眼里,心想着安慰。果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临近考试,大家都忙着冲刺,老师提出补课,说真的,很不满。不情愿不甘心,最后却又不得不服从,所以最后只好留在学校过了第一个独自出门在外的中秋节。

其实,异地的中秋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糟。虽然一大清早爬起来去上课,睡眼惺忪,强打精神,完全靠意念在撑过每分每秒。可奇怪的是,平时贪玩成性不喜欢上课的我,今天效率却异常的高,虽然理论性的知识还是没有记住多少,可是学会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它可以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尤其暖人的是,辅导老师还给每个人派发了月饼,心意绵绵,心里暖暖。

一开始,禁不住会想家,尤其看到小伙伴各种秀自拍,连带着全家一起晒,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开始试着让自己忙起来,尽可能变得充实。比如,下了课会去餐厅兼会儿职,虽然很累,但也能学到许多新技巧。闲时跟阿姨拉呱聊聊天,不同的角度,不太一样的思路,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离开时,阿姨顺手塞的两个月饼,会让你心里莫名的涌起一股温暖,原来,尊重的另一层含义会给你存在感。回宿舍换了身衣服,跟同伴去操场散步,七七八八的同学坐在操场中间,围成几个圈,音乐社的人和着音响唱着歌,画面美好的让你不舍得离开。其实,这世上没有谁是孤单的,你从来不是一个人。

就像手里通着电话,抬头望着同一个月亮,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篇五:此心安处是吾乡】

镇里的那老榕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番轮回。

这里的人喜欢在老树下歇息,孩童、中年人、老人皆有。

扭过头看见那个穿着黄斑点的小女孩,坐在一个老妇人旁,或许是她的奶奶吧。小女孩双手托着腮,眼中尽是惊奇,听老妇人说话。我凑近去听,才知晓,老妇人在给小女孩讲这个小镇的往昔。老妇人瞧见我凑过来的身影,拍了拍她旁边的空位,眉目慈祥:“小姑娘,坐下来,来一起听吧。”我闻言,连忙点点头,听得很入迷。有人说老人对以前的事会记得特别清晰,老妇人从她嫁到这里一路说到现今。

小镇早已褪去昔年的残破,如今,仿佛一朵白莲,清新脱俗。

在老树旁,有一家卖葛水的铺子,老招牌了。依稀记得儿时父母总爱带我到那老字号里喝上一两碗。在那里总会有一群人,围在一桌闲扯。这样的时光,很好,似乎每人脸上,都带着温暖的欢笑。

我走进去,那股葛水味道依旧如此,四周望望,多了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记忆中,铺子面积没有如今大,陈设也变了,但依然保留着那种古老的文化底蕴。斟茶递水的姑娘,脸上总会带着夏花般的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我双手捧着瓷碗,凹凸不平的纹理,滚烫的温度,一碗葛水入肠,心暖暖的。春归三日暮,细雨正纷纷。

下细雨时,我会在拱桥上,望清河小舟,雨点轻踏涟漪,一圈圈地泛起;我会在小路上,闲庭信步,轻嗅空气之清新,感受细雨之柔和;我会于广场中央,仰望眼前高楼,任思绪翻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很好。

我倚在石拱栏边,青石冰冷,渗透肌肤。不禁数起河中锦鲤几尾,河上落花几瓣,河畔垂柳几叶,但,这又怎么数得完呢?这般光景,这般赏心悦目!停留良久,背身离去,蓦然瞥见母亲熟悉的身影,“一同回家吧”,多么温暖的一句话。母亲的手牵着我的手,她手上的老茧,便是时光对她的磨练。手牵手的背影,该是很温暖吧。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西山后,夕阳落去,明月未升,红霞慢慢被浓墨染透,华灯初上。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而温情的小镇。没有长满青苔的青石板,没有古色古香的小巷,没有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即使下雨也不能媲及那江南杏花烟雨的朦胧之美,只是——

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

在这里,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从暖春一路走到严冬,经历了多少轮回。小城上有温暖的居民,有守护百年的老树,有沾满回忆的老铺子,还有家。

多少温情牵挂,多少尘世浮华,只愿时光能在此停留多一会儿。

【篇六: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年暑假,我去慈溪人民医院探望住院的外公。

外公将近90岁,平日健谈开朗,最近却因一次莫名其妙的摔倒,而被医院确诊为“脑肿瘤”,就这样从来只有生病但不住院的外公第一次离家住进了医院。

外公的子女经常背后议论说:自从外公被确诊后,外公的脑子确实越来越糊涂了,这几天每次来和看望他的亲戚告别时,他都会恋恋不舍地跟着对方走到电梯门口,并固执地问“现在可以帮我送回家吗?!”果然,那天如果不是舅舅们拽得牢,外公是非缠着我们送他回家不可了。

就这样,固执的外公和他的子女在互相拉扯推攘中终于熬到了外公动完手术回家的那天。那天外公坚决婉拒了几个女儿要求他住城里的邀请,咧着嘴兴高采烈地回了家。回家后的外公在床上没躺几天,又向外婆嚷着下菜地干活了。在大家万般无奈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默许中,外公“雄心勃勃”向菜地进发了。小姨说,这几天,你外公淘光了地里的花生,他不但没病倒,身体反而逐渐康复得快了。

小姨感慨说,以前我总奇怪为什么老爸总是不肯在女儿家留下来过夜或者住几天,其实他根本不是怕给我们添麻烦,不是嫌城里的空气不干净,也不是嫌孙子太爱闹,他啊,从小在土堆里玩大,长大,靠着土地,有了家,有了儿女,有了盼头,有了依靠,他的心啊,早就在土地里留了根,他的牵挂都在那里啊……

苏轼的朋友柔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哦,我懂了,外公的“心”在哪里,“乡”就在哪里。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心中像下文中他们一样建立美好的“精神之乡”,那么,无论谁,无论走到哪里,心都能得到安宁。

刘禹锡心中有个“乡”。他因受贬谪和捉弄,落户和州不过几丈的小屋里。然而,他身处嘈杂,却有“弹素琴,阅金经”的怡然自得;虽身居陋室,却能拥有赏“苔痕上阶绿”的怡然宁静;虽生活单调,却不乏“往来有鸿儒”的充实积极,虽地位卑微,却有“兼济天下”为追求的从容不迫!心安处,哪里都是归宿,身居陋室又何妨?!

鲁迅心中有个“乡”。那是《朝花夕拾》同时鲁迅勇敢地发出对“正人君子”的批评,对“愚昧孝道”的厌恶,对“古板教育”的痛心,对封建官派的痛骂!赞美是爱,批评也是爱,所见不平,心则不宁,故鲁迅操文字为“刀”,力求剔除国民思想之污秽,驱逐社会之丑陋,天下和睦,心亦安定也。

沈从文心中有个“乡”。那是《边城》里那个远离名利喧嚣你争我斗的山里村庄,在那朴素的青山绿水中却开出了那一朵朵叫“善美”的花儿。大佬为成全二佬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心有所属”;有老船夫对孙女翠翠付出一生的守护,有翠翠对二佬爱的坚持,还淳朴善良的乡人彼此慷慨无私。那是沈从文心中的“乡”,那是对活得太过“现实“者的针刺,是对每天忙于算计奔波的城里人的同情—你们的“精神之乡”在哪里?

人无立“心”便无“乡”可依,试想身边女大学生为何轻易被骗,是思无“慎”心,心才常常被利益诱惑;我们喜爱的偶像明星为何不顾社会形象频频,是无自律之心,无责任之约束,心才无所限制放任自流;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可如今自称为”舌尖上的中国人“又为何常常谈“谈食品”色变?是不少贪心商人在不良社会风气下,无法坚守“良心”之底线,心才会与“淤泥“合污……

此心安处,必有精神撑腰;此心安处,必有灵魂净地;此心安处,定有人性美之追求;如此才可令心安,如此才是我们内心真正得以宁静归泊的“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